
EP80: 稍后随机再读
新冠肺炎令书店入不敷出,大家纷纷众筹自救。关于书店和阅读,供给侧的讨论已经有很多,我们今天讲需求侧。任何书店都应该支持,但关于书店和阅读的讨论不能永远在「诗与远方 vs. 现实骨感」或「感性拜物 vs. 内容本体」的二元论述里打转。买书而不读,是为了稍后读,而且是稍后随机读。

Episode 77: Pop is Beautiful
「真心希望非业内人士发表观点时要谨慎」是常见的说法,但今天它已经显得反动了。曾几何时,人们生病了就直接找医生,没人会多此一举在网上搜一搜来「确认」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。那个时代已经回不去了,而我们要为一切皆 pop 的时代做好准备。

Episode 76: 线下的虚(kē)拟(xué) vs. 线上的真(xuán)实(xué)
本期讨论两个问题:为什么我认为目前还没有哪个新闻网站/app 的排版能与《苹果日报》纸版相媲美?以及今天是什么样的玄学和迷信在滋养我们。

Episode 75: 阔别二十年的电视
从一九九八到二零一八年我都没有看过电视并引以为荣。但随着互联网日益电视化,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评估电视作为媒介对生活产生的影响——不好的方面被说得太多,今天我们来说好的方面。

Episode 74: 法西斯美学 vs. 有共识的未来
部分观众从《流浪地球》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和法西斯美学背后的东西有近似之处,这不代表她们是法西斯主义者或法西斯美学的爱好者,但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,可以帮助我们想像一个有共识的未来,并逐渐靠近回答这个问题的可能性:法西斯来了吗?

Episode 72: 降低信噪比
《The New Analog: Listening and Reconnecting in a Digital World》帮助人们重新思考信号和噪音的关系。噪音传递的信息与信号传递的信息同样重要,作者 Damon Krukowski 鼓励人们收复定义噪音的权力。

Episode 71: 抄袭、剽窃、模仿、还是引用?
华为的 FreeBuds 有抄袭苹果 AirPods 吗?微信的语音功能有抄袭 Talkbox 吗?腾讯文档有抄袭 Google Docs 吗?抄袭的问题只能根据每个个案来讨论。听完这期的案例,相信您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感到更加困惑。

Episode 70: 走出屏幕
Nintendo Labo 和 Dynamicland 尽管理想各异,但都代表着走出屏幕的努力。我们应该在以屏幕为中心的数字生活之外寻找一种同样向前看、同样拥抱技术的生活方式。另外,上海的地铁站里有季风比没季风要好。

Episode 69: 互联网不会变好,但我们可以自救
科幻作家姜峰楠(Ted Chiang)和天使投资人 Rick Webb 发文反思硅谷造出的怪物。为配合这悲观的主题,本期推荐了一款非常不合时宜的知识管理软件:VoodooPad。目前它没有 iOS 版,没有云同步功能,但它是一个卡片式的本地 wiki 工具。私有 wiki 不比私有云 hardcore 一万倍吗?

Episode 68: 寻找一种具公共意义的 AI 讨论
主张隐私权的人并非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到不需要监控,但主张监控的人似乎认为隐私权的背后只是书生意气。事实上,在监控与隐私权之间的拉锯、协商与角力正是现代社会的标志。

Episode 67: 北京没有向拉斯维加斯学习
有人想「净化」城市空间,有人想净化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空间。世界的进程似乎被逆转,原本已经学会欣赏脏空间和垃圾空间的人类,忘记了 Robert Venturi 和 Denise Scott Brown 在《向拉斯维加斯学习》里学习到的东西。

Episode 66: iPhone X: 让妳更少用 iPhone 的 iPhone
[有人问](https://twitter.com/ivadixit/status/916356045798367235?ref_src=twsrc%5Etfw) Jonathan Ive: 什么叫错误地使用 iPhone?答曰:不停地使用。或许故意,或许是巧合,或许是我一厢情愿:iPhone X 让我更少用 iPhone。
因此它是一台好 iPhone。